中国绿松石拥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出自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距今八千多年前)出土了一批绿松石几何形饰,位于墓主头部,摆放成特殊的天文图形,象征先民沟通天地的理想。
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绿松石开始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如大汶口文化的嵌绿松石骨雕筒与龙山文化的嵌绿松石玉冠饰,材质精美、工艺精湛,为特殊阶层所用。
在夏代,绿松石地位达到顶峰,成为“神玉”。代表文物有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根据古代文献及学者考证,龙是夏族的图腾,且夏族崇尚青色。以绿松石制作龙形器,可见绿松石在夏代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绿松石美丽的蓝绿色与水、天的颜色接近,正符合龙作为水神同时能升天的强大神祗形象。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形器
商周时期,绿松石多用于镶嵌礼器或作为饰品。春秋战国时期,绿松石的宗教功能削弱,政治功能加强,绿松石主要发挥“礼玉”的作用,用于区分身份等级。
春秋金柄蟠虺纹镶绿松石铁剑
汉代流行吉祥文化,绿松石被赋予了辟邪的文化内涵,成为护身符。同时由于丝绸之路开辟,外来宝玉石品种与西方加工工艺进入中原,绿松石饰品具备中西结合的文化特征。如东汉流畅墓出土的掐丝嵌宝石金辟邪,辟邪题材反映了汉代特有的吉祥文化,但焊缀金粟粒与镶嵌绿松石与红色宝石的工艺及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中亚西亚特色。
东汉掐丝嵌宝石金辟邪
唐代、辽代时佛教盛行,绿松石用于装饰佛教法器及饰品。如唐代的金棺银椁(佛舍利容器)常饰以珍珠、绿松石等。
宋代学者首次推断,“琅玕”是绿松石的古名。根据宋元时期文献,绿松石在当时被叫做“甸子”“碧甸子”,可知绿松石的名称在古代经历了“琅玕”→“甸子”的变化。
元代的绿松石贸易已初具规模,市面上同时有舶来品和本地产品,并且消费者对不同产地的绿松石已经有清楚的认识。
明代绿松石广泛用于各类装饰。代表文物有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与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等。绿松石作为镶嵌皇族帽顶的珍贵材料之一,象征使用者的身份地位;雕刻持荷童子这一吉祥题材,表现了人们对绿松石的喜爱。
在清代,“绿松石”之名始现。至此,绿松石的名称完成了“琅玕”→“甸子”→“绿松石”的演变过程。清代绿松石出现一种新的器物类型,即绿松石朝珠。《大清五朝会典•光绪会典图》记载,皇帝在夕月坛祭月时穿月白色朝袍,佩挂绿松石朝珠。
清代绿松石朝珠
绿松石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宝物,地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同样将它视作珍宝。
战国时期,匈奴人常将绿松石镶嵌在金饰上,代表文物如匈奴王金冠等。匈奴的镶绿松石金饰包含多元文化特征:金与绿两种鲜艳色彩碰撞,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独特审美;采用西方金饰加工工艺,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此外,金与绿松石属于贵重材料,为匈奴贵族所用,镶绿松石金饰具彰显身份的政治意义。
战国匈奴鹰顶金冠饰
在藏族地区,绿松石始终具有崇高的宗教地位,作为“寄魂玉”存在。藏族本土宗教雍仲苯教认为,人的灵魂有时会游离身体之外,因此需要“寄魂物”锁住灵魂。“寄魂物”多种多样,其中“寄魂玉”以绿松石为代表。在藏族家庭中,当孩子出生后,家人会专门为他配制一件绿松石,这件绿松石会伴随他的一生。藏人相信,出生就有的绿松石是他们的命根子,不可轻易丢失。时至今日,绿松石仍在藏人的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铜鎏金嵌绿松石珊瑚嘎乌(佛窝,内置佛像、经文等,有护身辟邪的作用)
整理及编辑:杨新迪